>>科普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科普教育
常年在非洲经商的江先生(化名)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颗结石陷入长达数年的身心煎熬。几年前,江先生因肾结石手术后放置双J管,出现持续的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症状,每次伴随刀割般的剧痛和鲜红血尿。“那种感觉就像在尿玻璃碴!”回忆起那段经历,他仍心有余悸。这场噩梦般的术后体验,不仅让江先生对“手术”二字产生根深蒂固的恐惧,更让他选择忍受腰痛和排尿不适,迟迟不愿再次就医。直到今年体检发现膀胱结石增大至1.5厘米、右肾内结石堆积如“小石山”,他才在朋友的极力劝说下,忐忑地跨入了我院泌尿外科的大门。
创伤记忆,当医疗成为一场“持久战”
江先生的焦虑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约15%-30%的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会出现下尿路刺激症状,其中5%可能持续超过一个月,形成“双J管相关膀胱不适综合征”。这类患者往往陷入生理痛苦与心理抗拒的双重困境——既害怕疾病恶化,又对医疗干预充满怀疑。
初次就诊时,江先生紧攥着病历本的手指关节发白,反复追问:“这次会不会和上次一样痛?”他的病历记录显示,此前的创伤性经历已诱发明显的医疗创伤后应激反应:对医院环境高度警觉、反复闪回痛苦场景、甚至刻意回避任何可能涉及手术的诊疗建议。这种“医疗PTSD”在临床中并不罕见,却常被忽视。正如江先生坦言:“我不是怕手术,是怕再来一次生不如死的恢复期。”
从“怀疑”到“交托”的信任重建
面对江先生的抗拒,主治医师陈锦瑞并未急于推进手术,而是用了常规接诊三倍的时间来倾听他的过往经历。“我需要先理解他的恐惧,才能让他理解我的方案。”陈医生回忆道。诊疗团队为此制定了分阶段的沟通策略:
共情式倾听
首次接诊时,医生主动放下病历,专注倾听江先生的每一句描述,仅以点头和眼神回应。这种“不评判、不打断”的态度,让他首次感受到被尊重的就医体验。
透明化决策
在讨论手术方案时,团队采用“选择对话”模式:将钬激光碎石术的每个步骤制成流程图,标注可能的不适感及应对措施。医生们甚至手绘了手术过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示意图,用直观的方式消除他对术后症状的恐慌。
细节化预期管理
“术后第一天可能有轻微血尿,但不会像之前那样疼痛。”病房护士每日查房时都会多停留5分钟,对江先生亲切问候及详细宣教,还告知术后关键恢复指标,用数据对比让他直观看到改善趋势。
温情疗愈:
那些比技术更重要的“小事”
术中发现,江先生的膀胱结石呈卵圆形嵌顿于三角区,右肾内散布着多枚结石,最大直径达2.5厘米。钬激光以“粉尘化”模式将结石分解至1毫米以下颗粒,术中出血不足5毫升。术后当晚,江先生看着导尿管中淡红色的尿液,竟露出笑容:“这和上次完全不一样!只有一点点胀,完全不痛。”
出院一周后随访,江先生踏上了非洲的土地。他说:“早知道国内医疗已经这么‘暖’,我何必硬扛这么多年?”
真正让江先生放下心结的,是医疗团队在日常细节中展现的“共情耐力”;是医生愿意花费三倍时间的倾听;是护士查房时多停留的五分钟,是出院时精心准备的那一份健康饮食指南;是手术室里一个亲切的握手——这些细微的人文关怀,正在悄然击碎患者心中比结石更顽固的恐惧硬结。
在泌尿外科,我们始终相信:信任,才是手术刀无法替代的“第一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