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医院新闻 医院文化

清明时节与艾草养生:天人相应的传统智慧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党政综合办公室



      清明,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日与节气双重身份的时令,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到来。这一时期,自然界正处于阴阳交替、寒暖相争的状态,冷空气与暖湿气流频繁交锋,带来连绵阴雨与多变气温。从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视角看,这种外界环境变化对人体有着深远影响——"风、寒、湿"三邪极易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病症复发,人也常感昏沉困倦。

image.png

      

      艾草的文化象征同样丰富。在传统习俗中,清明挂艾叶有驱邪避秽之意,而食用艾草制作的青团、艾粄则蕴含祈福健康的愿望。客家地区有制作"清明粄"的习俗,将鲜嫩艾叶与白头翁、鱼腥草等草药混合糯米粉蒸制,不仅散发浓郁艾香,更具有消食健胃、散寒祛湿、清热解毒等多重功效。这些传统实践背后,是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与巧妙利用。

      清明时节的艾草养生,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智慧,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当季药材,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将天文、气候、植物生长与人体健康紧密联系的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艾灸疗法:千年传承的温通之道

      艾灸作为中医最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证明,艾灸的应用早于针刺,是当时的主流治疗方法。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提及艾灸疗法,而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的109条针灸方中,灸方就占99条,足见艾灸在古代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师鲍姑(309-363年)就擅长用艾灸治疗赘瘤与赘疣等病症,被尊称为"鲍仙姑",她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艾灸的基本原理

      源于中医"阴阳平衡"与"气血通畅"的理论框架。《黄帝内经》有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确指出艾灸在治疗中的独特地位。艾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借助"纯阳之火"的热力温通经络、激发经气、驱散寒湿、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适应症广泛,尤其适合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与常见健康问题。比如:

  • 风寒湿邪引起的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炎、风湿痹痛等。清明时节湿气重,此类症状易复发或加重。

  • 虚寒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炎、虚寒性腹痛、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 妇科问题:如痛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艾叶被誉为"妇科要药"。

  • 亚健康状态:如疲劳乏力、免疫力低下、易感冒等,艾灸可增强正气。

  • 代谢性疾病:现代研究显示艾灸对糖尿病、高脂血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