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作为心脏供血的“生命通道”,其结构复杂多变,冠心病患者的病变更是千差万别,如何准确洞察病变,实施精准治疗,是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挑战。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血管内超声(IVUS)精准引导下的冠脉介入治疗术!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标志着我院在冠脉介入领域正式迈入精准治疗的新纪元,为众多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高效、个性化的治疗希望。
84岁的陈大伯(化名)便是这一新技术的首位受益者。他曾先后两次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但近期活动后胸闷的症状再次困扰着他。于是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经过相关检查后予收住入院。
入院后,经过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医生发现陈大伯之前植入的支架血管均通畅,但另一根回旋支有一个部位存在狭窄明显加重的情况,但是处在临界状态。
为了更精准地评估血管病变,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决定采用先进的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进行检查。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IVUS检查顺利展开,并成功发现了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段的严重狭窄病变(达到81%)。

凭借IVUS的精准引导,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迅速行动,为陈大伯实施了球囊扩张并植入了一枚支架。再次进行IVUS检查确认,支架贴壁良好,无夹层及血肿等异常情况。手术圆满成功,陈大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目前已顺利出院。
传统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一种通过导管插入体内治疗冠心病的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冠脉病变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今,随着IVUS技术的引入,冠脉介入治疗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血管内超声(IVUS)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实时观察血管内部情况的方法,IVUS是一种更加精确、更为直观的影像学补充。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神器”,除了可显示管腔形态外,还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初步确定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通过准确的定量分析,测量血管直径、横截面积和狭窄程度,可识别冠状动脉造影不能发现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尤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IVUS可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确定其狭窄程度及病变类型,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