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暑多夹湿
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外感湿邪可出现发热、身热不扬、四肢困倦。暑湿易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可出现进食差、腹胀、腹泻等。
#
注意饮食,以健脾养胃为主
饮食上应注意健脾养胃、少吃油腻煎炸、肥甘厚味之滋腻助湿之品,饮食宜清洁轻润以养阴醒脾,微温辛甘以养阳气。适当运动,也有助于健脾养胃,运化水湿。
绿豆清热解毒,常温西瓜(注意是常温)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除烦利尿,可食之。春夏养阳,如阳虚体质还可进食姜类。
# 02
暑邪耗气伤津
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多扰神伤津耗气,可出现如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等。汗出津伤,应适当补气补液,保持正常生命运动。
补充水分,以淡盐水为佳
夏季一定要多饮水,一般人每日饮水1.5到2升,轻体力高温工作者每日需补充不少于2到3升的水,中等或重体力高温工作者不宜少于3到5升的水。
但需注意过量饮水也会引起中毒。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大量出汗之后,体内的钠盐等电解质也随之失去平衡,如果此时大量饮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肌肉抽搐或肌肉痉挛性疼痛。所以补充淡盐水为佳。
# 03
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可出现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中暑表现。《黄帝内经》阴居以避暑。避免暴晒日下,居住以阴凉为佳。暑为阳邪,应通过防晒和及时散热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物理降温,做好防晒散热
可使用适当的物理降温帮助散热,如湿毛巾擦拭皮肤,冰袋冷敷头部、腋下等。外出时做好防晒,穿通风透气、面料柔软的衣服,戴好遮阳帽、有色防护眼镜等,避免阳光直射头部、皮肤,以免造成中暑、皮肤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