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科普教育

全国爱耳日让我们一起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7日 来源:医院办公室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2021年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 患有听力损失及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的人逐年增多。2022年3月3日是第二十三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十个“世界听力日”。今年的主题是“谨慎用耳,耳聪一生"。

我们特别邀请本院五官科医师于宏海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听力的预防保健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对安全用耳的意识,通过谨慎用耳和听力保健,从而达到终身保持良好听力的目的。

我们的耳朵如何工作?  

于宏海医师介绍,我们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主要由耳廓及外耳道组成,主要用来收集声波,传导声音至中耳。中耳对声波具有增压作用,声波经过中耳的增压,在内耳毛细胞由机械信号转换为神经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通过一系列的信号分析,加工和处理,我们便产生了听觉。

image.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而,外中耳疾病所致的听力损失,大致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预防及医疗达到可愈合的目的,比如:外耳道炎、耵聍堵塞、中耳炎等等。

但是,内耳的感音结构的损伤,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此类疾患大多不可逆转。常见的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因素:各种噪音损伤、药物损伤、肿瘤、全身基础疾病等

如何预防听力损失?   

据了解,目前全球患有听力损失及面临听损风险的人数正逐年增加,控制噪声是关键措施之一,也是2022年世界爱耳日的关注重点。

于宏海医师提醒,通过保持良好的耳部卫生,避免巨大的声响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导致听力损失的致病因素可以在一生中得到预防。

  • 安全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使用不超过60分钟,耳机音量不超过总音量的60%。

  • 不在地铁等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

  • 远离KTV、酒吧、迪厅等噪声环境,或尽可能减少持续暴露的时间。

  • 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时,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

  • 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通常是缓慢进行的,初期不易察觉,因此要定期检查听力。

健康小贴士  

另外,例如当我们在乘坐飞机、厢式电梯或感冒时出现耳朵闷胀感,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于医师推荐了几个小妙招大家可以一起学起来。

  • 咽鼓管自行吹张(捏鼻鼓气法)

    方法:嘴巴闭紧,然后用手捏紧鼻孔,作擤鼻涕动作,使鼻咽腔气流贯通耳窍,如果感觉到双侧耳中耳膜向外稍彭隆,表明咽鼓管通畅。

  • 鼓膜按摩法

    手指操作法。食指紧塞耳道,轻轻按压,摇动数次喉突然拔出手指,每日4~5次,每次3~10分钟。

以上操作的注意事项要避免鼻炎急性发作期,鼻腔内不能有鼻涕和鼻出血。





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