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的特有医药文化。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西方文化的涌入,我们宝贵的中医药文化正在被慢慢的边缘化。
作为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我们应该也必须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中草药里的秘密”作为中草药知识宣传专栏。
朔风渐起,草木凋零,还没有耐受深秋的萧瑟,就迎来冷风冷雨,立冬节气一到,就开始没有最冷只有更冷,此时,进入冬补时间,人们就会容易吃的更多,不少人出现了腹部胀满、食欲下降、大便黏腻等情况,就想吃点酸酸甜甜、开胃消食的糖葫芦,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味糖葫芦里的良药——山楂
山楂是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甘涩。
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河南等地。
她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等功效。
相传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的宠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一位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需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服5枚,半月后病即可愈。”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材料:干山楂10克(鲜品20克)、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蜂蜜适量。(1人份)
做法:将山楂洗净,切片,与金银花、菊花一同放入锅中,加水2升煎煮30分钟,加入蜂蜜,搅匀即成。
功效:消食和胃,清热解毒。
适合人群:食积化火、胃热炽盛者,常见胃脘胀痛、口苦口黏、口气重浊、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腻。
本品煎服,成人常用量为10~15克,小儿常用量为3~10克。
多个古书记载山楂“脾胃虚弱者慎服”,这是因为山楂破气耗气,无补气的功效,故脾胃气虚的人要少吃,且不宜与人参同用。
山楂味酸,对于那些患有酸相关性疾病的人要少吃,如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引起的上腹痛、嗳气、反酸、烧心。
山楂不适合空腹大量食用。因为山楂含有鞣酸,空腹大量服用后,易与胃酸接触后形成鞣酸蛋白,难溶于水,形成胃肠结石,严重者会因胃石阻塞导致胃肠梗阻。
最后,山楂有行气散瘀的作用,能促进子宫收缩,有引起流产的风险,故孕妇不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