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行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建行风

一起学党史(六)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1日 来源:医院办公室



丰富的历史文献、生动的写实纪录,为我们展示了在党的带领下,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有书共读《党史百年系列》,铭记党史,不忘初心。

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


党的配图2.png


199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迈出新的步伐,国内外十分关注。在指导起草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过程中,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为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作题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讲话。这实际上是一次就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寻求共识的“吹风会”。在讲话中,江泽民列举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几种提法,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修修补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建立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决定采取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主要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稳定外汇市场价格等。据此,国务院相继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加大金融、财税领域的整顿力度。

1997年2月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全世界在关注,中国共产党能否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党的配图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