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行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建行风

一起学党史(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3日 来源:医院办公室




★ 丰富的历史文献、生动的写实纪录,为我们展示了在党的带领下,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有书共读《党史百年系列》,铭记党史,不忘初心。


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




党的配图2.png



1988年3月,国务院决定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体现了党中央加快改革开放的魄力和决心。从此,海南这个祖国美丽的海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判断,军事战略方针由“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改为“积极防御”。1981年9月,邓小平在华北军事演习阅兵式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实现祖国统一,始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正视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

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初步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香港、澳门等地的历史和现实,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方针,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外交采取了两个重大举措:一是1978年8月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二是1978年12月同美国发表正式建交的联合公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展开,争取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越来越成为全党的共识。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实行两个重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改变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反复说明,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5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个转变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安全。中美两国虽在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但后来美国政府并未兑现自己的承诺。苏联多次提出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在此背景下,中国改变过去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


党的配图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