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行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建行风

一起学党史(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6日 来源:医院办公室




★ 丰富的历史文献、生动的写实纪录,为我们展示了在党的带领下,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有书共读《党史百年系列》,铭记党史,不忘初心。

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


党的配图1.gif

     19561,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报告中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他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动员令。会后,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1956年前后,党还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倡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为了民族和祖国的利益实现第三次合作。《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展现了党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解放思想、多方探索的生动景象,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56915日至2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的核心观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党的八大坚持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是在理论上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大会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为全国人民描绘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新党章根据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新党章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作出了许多新规定,要求“党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发扬党内民主”,同时强调“党的民主原则不能离开党的集中原则。党是以一切党员都要遵守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新党章在党员义务方面增加“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对党忠诚老实”等内容。

    党的八大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大会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新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站在比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党的八大以后,为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中央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方针调整经济关系,取得初步进展,并且产生一些搞活经济的新思路。同时,党对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以简政放权为内容的改革也逐步展开。


党的配图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