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行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建行风

一起学党史,喜迎建党100周年(三)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8日 来源:医院办公室



★ 丰富的历史文献、生动的写实纪录,为我们展示了在党的带领下,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推出有书共读《党史百年系列》,铭记党史,不忘初心。

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


GIF五角星.gif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

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并开始拼凑伪中央政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继续抗日,但态度日趋消极,反共倾向明显增长。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摩擦事件。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相持阶段到来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1939年7月7日,党中央发出《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党举起了团结抗战到底的鲜明旗帜。

为了贯彻“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到皖南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此后,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有了较大发展。1940年5月,党中央派八路军一部1.2万人南下,同新四军一起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

从1938年冬到1940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牵制和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人民抗日力量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到1940年底,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东北抗日联军未计算在内),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也由于当时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投降危险与抗战困难,1940年8月至翌年1月,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8月20日夜,参战部队、游击队、民兵同时发起攻击。随着战役的展开,陆续参战的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这就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至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给予坚决回击,并在总结反摩擦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伏击和围攻,,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过程中遇害。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诉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

面对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同时,党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并提出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

1941年3月,蒋介石迫于压力,公开“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1943年春,蒋介石署名出版反共反人民的《中国之命运》一书,暗示在两年内要消灭共产党和一切革命力量。接着,国民党顽固派又以当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为由,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并密令重兵驻守西北的胡宗南部准备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对此,党中央在军事上进行必要部署,并采取一系列政治上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使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尚未发展成大规模武装逆攻就被制止了。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连续打退或制止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这表明党已有了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成熟的领导集体,既不在突然事变前惊慌失措、一味妥协让步,也不采取冒险行动,给破坏团结抗日的势力以借口。许多中间人士也由此看清共产党确实是以民族利益为重,而不是只顾一党一派利益。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更加证明它是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的柱石。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此时,德、日等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达到顶点。1941年6月,德国在侵占欧洲多个国家后,又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39年2月,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4年9月,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大生产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民主同盟在10月10日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要求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大后方的爱国民主运动,朝着要求建立联合政府的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


长城.jpg